首页 > 国家政策 >  政策文件   领导讲话

重农评:【纵深思考】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学习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04-07 00:00:00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减贫与发展问题, 不断探索减贫发展的新路子、 新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亲力亲为, 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 对脱贫攻坚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在几十年的扶贫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是我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既蕴含着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 刻骨铭心的扶贫情怀和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又包括了脱贫攻坚的方略、 对策举措、 保障体制等系列实践与理论创新成果, 是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创造性探索, 是引领和指导我们决胜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和重要遵循。

刻骨铭心的扶贫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他的人生轨迹和工作履历深深地铭刻着新中国发展变革的烙印。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几十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经历几乎与中国的扶贫事业紧密相随。他从乡村基层农民干起, 先后在县、 市、 省、 中央工作, 扶贫始终是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他花精力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几十年的扶贫实践历程和由此形成的扶贫情怀, 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思想基础、 价值基础与情感基础。

1969 年, 还不到 16 岁的习近平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贫困山村当农民, 一干就是 7 年。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村的贫困、 农民生活的困顿有着切身的感受, 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言:“年轻的我, 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 立下了为祖国、 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其后, 他在河北正定、 福建宁德的工作经历, 又使他对摆脱贫困的艰巨性、 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主政浙江时, 习近平对欠发达山区扶贫开发的规律性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提出了 “推进山海协作”、“加快绿色发展、 生态富民” 和 “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等创新思路与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党和全国的宏观全局高度, 提出了决胜脱贫攻坚的战略号召, 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 并多次深入贫困地区、 进村入户,与乡亲们聊家常话发展。每年春节都要去看望他最牵挂的贫困乡村的乡亲, 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盼激发了习近平更强烈的扶贫情怀。“小康路上, 一个民族不能掉队、 一个人都不能落下”, 习近平总书记的铮铮誓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在农民中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与贫困群众血肉相连的深深情谊。而这浓浓的情怀背后是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是对消除贫困复兴中国的历史担当, 是根植于心底的思想、 价值和情感的涌动。

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刻骨铭心的扶贫情怀和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 使他下定决心要打赢这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深刻地阐明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抓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紧迫性和艰巨性, 提醒全党全国人民认识国情形势, 增强脱贫攻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首次提出了 “中国梦” 的概念。他强调:“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全面建成小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阶段。他强调:“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必须打赢的战役。到 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更是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的历史担当。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几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中国也成为率先实现千年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历史阶段, 我们只有让每一个人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让每一个民族在小康路上不落下, 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能不能真正全面消除贫困是检验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真正优越性的 “大考”。

脱贫攻坚是 “十三五” 重中之重、 急中之急的大任务。当前,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 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三五” 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了然于胸, 他说:“目前全国有 14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2 万8 千个贫困村、 2948 万 5 千个贫困户、 7017 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 500 万的有贵州、 云南、 河南、 广西、 湖南、 四川六个省区, 贫困发生率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有西藏、 甘肃、 新疆、 贵州、 云南五个省区。这些数字, 哪一个都是沉甸甸的, 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按部就班地干, 难以按期完成任务。形势逼人, 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 采取力度更大、 针对性更强、 作用更直接、 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 大力度推进、再加快步伐, 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全部脱贫”。

与时俱进的扶贫方略

科学地选择扶贫的方向、 方略和脱贫致富的路径是习近平扶贫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就习近平从政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工作经验来看, 他一直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切合不同发展阶段的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志” 的造血式扶贫模式。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期, 倡导 “扶贫先扶志”、“弱鸟要先飞” 的造血式扶贫模式, 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激励和扶持贫困地区的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探索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他所倡导的扶贫模式重点在于解决广大贫困农民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信心不足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民以 “弱鸟先飞” 和 “滴水穿石” 的精神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努力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贫困的问题。

“主攻贫困区域” 的阵地战扶贫攻坚模式。跨入新世纪, 国家在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 中明确提出, 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 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革命老区、 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针对浙江省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把浙西南26 个欠发达山区县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战略重点, 实施了阵地战的扶贫攻坚模式, 先后组织实施了 “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 等扶贫工程。并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经济强县帮扶欠发达县、经济强镇帮扶欠发达乡镇、 经济强村帮扶贫困村等结对工作。同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 “山海协作” 工程, 引导和促进发达地区的绿色产业和人才、 资金、 技术等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浙江也由此率先成为 “十二五” 期间全国首个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省份。

下 “绣花” 功夫的精准扶贫方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扶贫工作也推进至 “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群人” 的攻坚阶段。现阶段中国扶贫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进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 改善生态环境, 缩小发展差距, 提高发展能力和加快奔小康的新阶段。习近平站在全局的高度, 针对扶贫工作的新特点和关键点, 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方略。2013 年他在湖南湘西调研时首先提出了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2015 年他又具体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和要求, 强调新阶段扶贫要做到 “六个精准”, 即扶贫对象精准、 项目安排精准、 资金使用精准、 措施到户精准、 因村派人(第一书记) 精准、 脱贫成效精准。要 “坚持因人因地施策, 因贫困原因施策, 因贫困类型施策, 区别不同情况”。在今年两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 谁来扶, 怎么扶, 如何退, 全过程都要精准, 需要下一番 “绣花” 功夫。

综合施策的精准脱贫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复杂的贫困原因、 贫困类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他在确定精准扶贫方略的同时, 特别强调要因地、 因人制宜、综合施策, 才能做到脱贫效果的精准。结合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主攻贫困区域和综合施策的阵地战扶贫实践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经验, 概括起来讲, 要实现一个地区、 不同类型、 各种贫困人口都能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必须采用个案精准与整体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 “破穷障、 改穷业、 挪穷窝、 挖穷根、 兜穷底” 五管齐下综合施策的路径。

破穷障: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 就强调要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措施来抓, 并先手实施了 “县县通高速”“乡乡通等级公路”“行政村通公交” 和 “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 等多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在主持中央工作以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 “要面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边疆农村牧区, 打通 ‘毛细血管’, 解决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全面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的通水、 通路、 通电等建设。”

改穷业: 实施产业扶贫发展致富。习近平将产业扶贫这种授之以渔的扶贫方式作为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和长远之计。在浙江时, 他提出欠发达山区要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 把高效生态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生态林业等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使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 “要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带动一批人群脱贫致富。对有劳动能力、可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 要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 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 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 使这部分人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

挪穷窝: 实施生态移民异地脱贫。针对中国大约有一千万贫困群众居住在深山、 石山、高寒、 荒漠化等生存环境差、 生态环境脆弱、 不宜开发的地方的实际, 习近平强调要把生态移民、 下山脱贫、 易地搬迁作为这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上策之选。他强调要把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和路径, 并提出要尽快制定这一千万人的移民搬迁规划, 统筹搬迁地点、 搬迁资金、 进度安排,争取到 2020 年全部完成。

挖穷根: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在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时, 率先实施了大中专农业技术类学生免收学杂费和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子女免费上中专和技校的政策。到中央工作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 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并鼓励开展职业教育。他多次提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要加大对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兜穷底: 低保医保救助特困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丧失劳动能力、 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 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主要是纳入低保体系。” 他强调要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等方式稳定解决生计问题。要研究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 “两线合一” 的实施办法, 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标准线, 对这部分人实行应保尽保。同时, 医疗救助、 医疗保障也要一并纳入,作为政策兜底的重要组成内容。

上下协同的举国扶贫体制

“人心齐, 泰山移”。习近平总书记将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 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构建起上下协同的举国扶贫体制作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最为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治保障。

构建 “三位一体” 的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强调,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 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 “三位一体” 大扶贫格局, 强化举措, 扩大成果。政府要在大扶贫格局中体现主导作用, 财政资金要发挥在扶贫资金中的支柱作用,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强化 “五个层级” 的领导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演讲中指出:“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 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强调 “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 省负总责、 市 (地) 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片为重点、 工作到村、 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真正落到实处”。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 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 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健全服务型的农村基层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他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党建促扶贫, 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进一步提出两条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是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 能力强、 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 退伍军人、 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二是要选派扶贫工作队作为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 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 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